大哥小说网第一时间更新陈寿的小说三国志未删节完整版
大哥小说网
大哥小说网 军事小说 官场小说 耽美小说 科幻小说 乡村小说 网游小说 仙侠小说 竞技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同人小说 架空小说
小说排行榜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校园小说 推理小说 重生小说 历史小说 总裁小说 穿越小说 灵异小说 综合其它 经典名著 短篇文学
好看的小说 纵情忘爱 流氓老师 家教情事 乱爱之美 岁月欢歌 夏日浪漫 畸爱博士 笑傲神雕 雪月风花 沟女物语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大哥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志  作者:陈寿 书号:10162  时间:2017/3/26  字数:22543 
上一章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    下一章 ( → )
  杜微字国辅,锌潼涪人也。少受学于广汉任安。刘障辟为从事,以疾去官。及先主定蜀,微常称聋,闭门不出。

  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微固辞,举而致之。既致,亮引见微,微自陈谢。亮以微不闻人语,于坐上与书曰:“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无缘咨觏。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着勋于竹帛也。以谓贤愚下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微自乞老病求归,亮又与书答曰:“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与群贤因其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便求还于山野。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五梁者,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也,以儒学节称。从议郎迁谏义大夫、五官中朗将。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也。父舒,字叔布,少学术于广汉杨厚,名亚董扶、任安。

  数被征,终不诣。时人有问:“《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乡学者私传其语,群少受学于舒,专心候业。于庭中做小楼,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于楼上视天灾,才见一气,即白群,群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州牧刘璋辟以为师友从事。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先主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成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于是举群茂才。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入密白其言。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姓,东西南北皆诸也,涿令称曰‘诸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署潞则失涿,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先主常衔莫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后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又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常不扑之于地也。

  群卒,子臣颇传其术。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于任安,究安术。刘璋时辟为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虽学业入深,初不视天文有所论说。后近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曰:“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周因问曰:“昔周徵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琼年八十余,延熙十三年卒。着《韩诗章句》十余万言,不教诸子,内学无传业者。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秋传》着秦穆候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耦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及汉灵帝名二子曰史候、董候,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候,与师服言相似也。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于穆候、灵帝之名子。”后宦人黄皓权于内,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许慈字仁笃,南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急,形于声;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

  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灵帝末为讲部吏。献帝迁都长安,遂逃人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争此二义,光常譊譊讙咋。先主定益州,拜为仪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后主践阼,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

  延熙九年秋,大赦,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宄之恶乎?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时,下违人理。老夫耄朽,不达治体,穷谓其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祎但顾谢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太常广汉镡承、光禄动河东斐俊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情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于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无所回避,每弹利病,为世人所讥嫌。疑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不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后光坐事免官,年九十余,卒。

  来字敬达,义新野人,来歙之后也。父,为汉司空。汉末大随姊夫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故璋遣遂俱与姊入蜀,常为璋宾客。涉猎书籍,善《左氏秋》,尤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后主践阼,为虎贲中郎将。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时孟光亦以枢机不慎,议论干时,然犹愈于,俱以耆宿学士见礼于世。而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废而复起。后以为执慎将军,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子忠,亦博览经学,有风,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维善之,以为参军。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祟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于《左氏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以《左氏传》授后主。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亮卒,还成都,拜大中大夫,卒。子宗传其业,为博士。

  李譔字钦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惧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譔具传其业,又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始为州书佐、尚书令史。延熙元年,后主立太子,以譔为庶子,迁为仆,转中散大夫、右中郎将,犹侍太子。太子爱其多知,甚悦之。

  然体轻,好戏啁,故世不能重也。着古文《易》、《尚书》、《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景耀中卒。时又有汉中陈术,字申伯,亦博学多闻,着《释部》七篇、《益部耆旧传》及《志》,位历三郡太守。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父(山并),字荣始,治《尚书》,兼通诸经及图纬。州郡辟请,皆不应,州就假师友从事。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己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世祖初入河北,冯异等劝之曰:“当行人所不能为。”遂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尊法度,故北州歌叹,声布四远。于是邓禹自南追之,吴汉、寇恂未识世祖,遥闻德行,遂以权计举渔、上谷突骑于广阿。其望风慕德者邳肜、耿纯、刘植之徒,至于舆病赍棺,繦负而至者,不可胜数,故能以弱为强,屠王郎,铜马,折赤眉而成帝业也。及在洛,尝小出,车驾已御,铫期谏曰:“天下未宁,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即时还车。及征隗嚣,颖川盗起,世祖还洛,但遣寇恂往,恂曰:”颖川以陛下远征,故猾起叛,未知陛下还,恐不时降;陛下自临,颖川贼必即降。’遂至颖川,竟如恂言。故非急务,小出不敢,至于急务,自安不为,故帝者之善也如此!故《传》曰‘百姓不徒附“,诚以德先之也。今汉遭厄运,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时也。陛下天姿至孝,丧逾三年,言及陨涕,虽曾、闵不过也。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逾成、康。故国内和一,大小戮力,臣所不能陈。然臣不胜大愿,愿复广人所不能者。

  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佑,所以率民尊上也。至于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备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恩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囊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候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黜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

  及闻艾已人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何与一辱?且若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后主犹疑于入南,周上疏曰:“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于郎,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于今,四也。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曰:“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绶于人,况祸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困疾不进。咸熙二年夏,巴郡文立从洛还蜀,过见周。周语次,因书版示立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司马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文王果崩。晋室践阼,累下诏所在发遣周。周遂舆疾诣洛,泰始三年至。以疾不起,就拜骑都尉,周乃自陈无功而封,求还爵土,皆不听许。五年,予常为本郡中正,清定事讫,求休还家,往与周别。周语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刘向、杨雄七十一而没,今吾年过七十,庶慕孔子遗风,可与刘、杨同轨,恐不出后岁,必便长逝,不复相见矣。”疑周以术知之,假而此言也。六年秋,为散骑常侍,疾笃不拜,至冬卒。凡所着述,择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书之属百余篇。周三子,熙、贤、同,少子同颇好周业,亦以忠笃质素为行,举孝廉,除锡令、东宫洗马,召不就。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也。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为盗贼所杀。会天下大,故正父揖因留蜀。揖为将军孟达都督,随达降魏,为中书令史。正本名纂。少以父死母嫁,单茕双立,而安贫好学,博览坟籍。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淡于荣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宫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依则先儒,假文见意,号曰:《释讥》,其文继于崔駰《达旨》。其辞曰:“或有讥余者曰:”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是故创制作范,匪时不立,称垂名,匪功不记,名必须功而乃显,事亦俟时以行止,身没名灭,君子所。是以达人研道,探頣索微,观天运之符表,考人事之盛衰,辩者驰说,智者应机,谋夫演略,武士奋威,云合雾集,风电飞,量时揆宜,用取世资,小屈大申,存公忽私,虽尺枉而寻直,终扬光以发辉也。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嗟道义之沉,愍生民之颠沛,此诚圣贤拯救之秋,烈士树功之会也。吾子以高朗之才,珪璋之质,兼览博窥,留心道术,无远不致,无幽不悉;身取命,干兹奥秘,踌躇紫闼,喉舌是执,九考不移,有入无出,究古今之真伪,计时务之得失。虽时献一策,偶进一言,释彼官责,慰此素飱,固未能输竭忠款,尽沥肝,排方入直,惠彼黎元,俾吾徒草鄙并有闻焉也。盍亦绥衡绥辔,回轨易涂,舆安驾肆,思马斯徂,审历揭以投济,要夷庚之赫怃,播秋兰以芳世,副吾徒之彼图,不亦盛与!‘余闻而叹曰:“呜呼,有若云乎!夫人心不同,实若其面,子虽光丽,既美且,管窥筐举,守厥所见,未可以言八纮之形埒,信万事之练也。’或人率尔,仰而扬衡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余应之曰:“虞帝以面从为戒,孔圣以悦己为尤。若子之言,良我所思,将为吾子论而释之。昔在鸿荒,朦昧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姬衰道缺,霸者冀扶,嬴氏惨嚼八区,于是从横云起,狙诈如星,奇衺蠭动,智故萌生;或饰真以仇伪,或挟以干荣,或诡道以要上,或鬻技以自矜;背正崇,弃直就佞,忠无定分,义无常经。故鞅法穷而慝作,斯义败而成,吕门大而宗灭,韩辩立而身刑。夫何故哉?利回其心,宠耀其目,赫赫龙章,铄铄车服。偷幸苟得,如反如仄,,恣睢自极,和鸾未调而身在辕侧,庭宁未践而栎折榱覆。天收其,地缩其泽,人吊其躬,鬼芟其额。初升高冈,终陨幽壑,朝含荣润,夕为枯魄。是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宁曳属于涂中,秽浊世之休誉。彼岂轻主慢民,而忽于时务哉?盖《易》着行止之戒,《诗》有靖恭之叹,乃神之听之而道使之然也。自我大汉,应天顺民,政治之隆,皓若,俯宪坤典,仰式乾文。播皇泽以熙世,扬茂化之酢醇,君臣覆度,各守厥真,上垂询纳之弘,下有匡救之责,士无虚华之宠,民有一行之迹,粲乎亹亹,尚此忠益。然而道有隆窳,物有兴废,有声有寂,有光有翳。朱否于素秋,玄抑于孟,羲和逝而望舒系,运气匿而耀灵陈。冲、质不永,桓、灵坠败,英雄云布,豪杰盖世,家挟殊议,人怀异计。故从横者欻披其。狙诈者暂吐其舌也。

  今天纲已缀,德树西邻,丕显祖之宏规,縻好爵于士人,兴五教以训俗,丰九德济民,肃明祀以礿祭,几皇道以辅真。虽跱者未一,伪者未分,圣人垂戒,盖均无贫;故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叠矩。济济伟彦,元凯之伦也,有过必知,颜子之仁也。侃侃庶政,冉、季之治也,鹰扬鸷腾,伊、望之事也;总群俊之上略,含薛氏之三计,敷张、陈之秘策,故力征以勤世,援化英而不遑,岂暇修枯箨于榛秽哉!

  然吾不才,在朝累纪,托身所天,心焉是恃。乐沧海之广深,叹篙岳之高跱,闻仲尼之赞商,感乡校之益己,彼平仲之和羹,亦近可而替否;故蒙冒瞽说,时有攸献,譬遒人之有采于市闾,游童之咏乎疆畔,庶以增广福祥,输力规谏。若其合也,则以暗协明,进应灵符;如其违也,自我常分,退守己愚。进退任数,不矫不诬,循乐天,夫何恨诸?此其所既入不出,有而若无者也。狭屈氏之常醒,浊渔父之必醉,溷柳季之卑等辱,编夷、叔之高怼。合不以得,违以不失,得不克诎,失不惨悸。不乐前以顾轩,不就后以虑轾,不鬻誉以干泽,不辞愆以忌绌。何责之释?何飱之恤?何方之排?何直之入?九考不移,固其所执也。方今朝士山积,髦俊成群,犹鳞介之潜乎巨海,羽之集乎邓林,游禽逝不为之鲜,浮鲂臻不为之殷。且灵幽于唐叶,应于商时,盱请而洪灾息,桑林祷而甘泽滋。行止有道,启有期。我师遗训,不怨不尤,委命恭己,我又何辞?

  辞穷路单,将反初节,综坟典之劳,寻孔氏之遗艺,缀微辞以存道,尽先轨而投制,题叔肸之优游,美疏氏之遐逝,收止足以言归,泛皓然以容裔,欣环堵以恬娱,免咎悔于斯世,顾兹心之未泰,惧末涂之泥滞,仍求而增愤,肆中怀以告誓。昔九方考于至贵,秦牙沈思于殊形;薛烛察宝以飞誉,瓠梁托弦以声;齐隶拊髀以济文,楚客潜寇以保荆:雍门援琴而挟说,韩哀秉辔而驰名;卢敖翱翔乎玄阙,若士竦身于云清。余实不能齐技于数子,故乃静然守己而自宁。“

  景耀六年,后主从谯周之计,遣使请降于邓艾。其书,正所造也。明年正月,钟会作成都,后主东迁洛,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冀从者,惟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子单身随侍。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乃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时论嘉之。

  赐爵关内候。泰始中,除安令,迁巴西太守。泰始八年诏曰:“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其以正为巴西太守。”咸宁四年卒。

  凡所着述诗论赋之属,垂百篇。

  评曰:“杜微修身隐静,不役当世,庶凡夷、皓之概。周群占天有征,杜琼沉默慎密,诸生之纯也。许、孟、来、李,博涉多闻,尹默于《左氏》,虽不以德业为称,信皆一时学士。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有董、扬之规,郤正文辞灿烂,有张、蔡之风,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二子处晋事少,有蜀事多,故着于篇。

  译文

  (杜微传、周群传、杜琼传、许慈传、孟光传、来传、尹默传、李譔传、谯周传、郤正传)

  杜微传,杜微,字国辅,梓潼郡涪县人。他年少时在广汉人任安门下学习。

  刘璋征召他为从事,因病而去官。待刘备平定蜀地,杜微常常装作耳聋,在家中不出来。

  建兴二年(224),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选拔纳和任职委官都是有德望的故老,以秦宓为州别驾,王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杜微坚辞不就,最后用车子把他拉来。来到官府后,诸葛亮考虑到杜微耳聋听不到人讲话,于是在座上用笔与他交谈:“悦服地听到您的品行,渴望见到您已有很长时间了,只因清、浊分,故无缘面见请教。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常常赞叹您的高尚志趣,一直未能见面。我才疏学浅,管领益州,德薄而任重,为此深深忧虑。后主年方十八,天仁厚聪,爱惜德行之人,礼待贤良之士。天下人都想望汉室重兴,我想与您一道顺应天意民心,辅佐英明主上,以建创复兴汉室功业,让勋绩垂载史册。只因常言道贤者与愚者不能一起共事,故此您自动隔绝与政治联系,独守勤劳之身,不图屈身于人而已。”杜微自称年老多病乞求归返家国,诸葛亮又致信于他说:“曹丕弑君篡位,自立为帝,这就像土塑的龙、草扎的狗一样徒有其名。正打算与各位贤士声张正义之道,讨灭这种恶伪诡之徒。而您却没有对我作任何指示教诲,便想请求退归山野。曹丕又极力征召劳役,准备进攻吴、楚之地。现在考虑到曹丕境内多事,故打算守住边境致力农业生产,让人民休养生息,积货蓄财,同时治理兵甲,等待他受到挫折之时,然后出兵讨伐,这样可以收到兵不战、民不劳而平定天下之功。您只需以自己的德行与名望辅助朝廷,不让您负军事之责,何必匆匆忙忙地请求归去呢?”诸葛亮对杜微的敬重就是这样。于是任命杜微为谏议大夫,以顺从他的志向。

  周群传,周群,字仲直,巴西郡阆中人。他的父亲周舒,字叔布,年少时从广汉人杨厚学习术数,名望仅次于董扶、任安。多次受到征召,但他始终不应。

  当时有人问周舒:“《秋谶》有言‘代汉者,当涂高’,这是什么意思?”周舒说:“‘当涂高’,即魏国。”乡中学者私下传播他的言论。周群从小就学于父亲,专心于占验天算之术。他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楼,家中富裕,故养蓄很多奴仆,常令家奴轮在楼上值班,观看天色灾变。刚一发现云气,值班者即告知周群,周群马上亲自上楼观看,不论早晚夜。所以凡有气候变异,周群都能亲眼观视,由是他的预言往往得到应验。益州牧刘璋,征召周群为师友从事。刘备平定蜀地,请他代理儒林校尉。刘备打算与曹争夺汉中,询问周群,周群回答说:“能得其地,但不得其民;如果分兵出征,一定不利,务必警惕慎重!”当时州后部司马蜀郡人张裕也通晓占候之术,而且才干超过周群,他劝谏刘备说:“千万不能争汉中,出军一定不利。”后来刘备不采纳张裕的意见,结果确实得到了汉中之地没有得到那里的百姓,派出的将军吴兰、雷铜等人进军武都,都死在那里未能生还,一切都如周群所料。于是周群被举荐为茂才。张裕还私下对人说过:“庚子之年,天下当改朝换代,刘氏王朝国祚到了尽头。主公取得益州,九年之后,在壬寅、癸卯之间一定会失去它。”有人将此话密报刘备。

  起初,刘备与刘璋在涪县会见时,张裕为刘璋的从事,陪同在座。张裕胡须很多,刘备开玩笑说:“过去我住在涿县时,那里姓的特别多,东西南北都是,涿县县令于是说‘诸环绕涿县而居呵’!”张裕当即回言:“过去有个人作上郡潞县县长,转升为涿县县令,辞官回家后,当时有人给他写信,想署称他潞长则失其涿令,想署称他涿令则失其潞长,于是题称为‘潞涿君’。”刘备无须,故此张裕以此反讥。刘备常怀恨张裕出言不逊,加上忿恨他漏天机,于是宣布张裕劝谏争夺汉中一事不得应验,将他投进监狱,打算杀掉他。诸葛亮上表请求宽恕张裕罪过,刘备回答说:“芳草、兰花丛生门庭,不得不铲除。”张裕于是被杀弃尸于市。后来曹魏立国、刘备之死,都与张裕所说的时间相合。张裕还善于相面术,每举镜看自己面相,自知将来受刑而死,于是常将镜子摔在地上。周群死后,他的儿子周巨颇能继承他的占验之术。

  杜琼传,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他年少时从任安学习,究任氏术技。刘璋时期被征召为州从事。

  刘备平定益州,兼任益州牧,任命杜琼为州议曹从事。后主刘禅继位,杜琼被任为谏议大夫,升为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杜琼为人性格静默少语,常闭门自守,不问世事。蒋琬、费祎等都很器重他。杜琼虽说学问深,当初他从不对天象的吉凶发表什么评说。后辈儒家学者如谯周常向他求教术数的道理,杜琼回答说:“想要明白这种方术很难,须得自己亲身观察,仅看事物的外表,不能令人相信。早晚夜地劳苦,然后才能知其底细,但又担心漏天机,所以不如不知。故此我不再观察天象了。”谯周借机问他:“过去周徵君认为‘当涂高’是指魏,他说的理由何在?”杜琼回答说:“魏,宫殿大门的意思,临道高高而矗,这是圣人取其象征之意而言。”他又反问谯周说:“难道有什么怪异之处吗?”谯周说:“不知道。”杜琼又说:“古代的官职都不命名为‘曹’;自汉代起始,官职名称都叫‘曹’,吏的名称为‘属曹’,卒的名称为‘侍曹’,这岂非天意啊。”杜琼活到八十多岁,延熙十三年(250)去世。

  他平生著有《韩诗章句》十多万字,但不将其学问传教儿子们,故其家学无传业之人。谯周根据杜琼的话,于是触类旁通而光大自己的说法:“《秋传》记载晋穆侯给太子取名叫‘仇’,仇的弟弟叫‘成师’。师服说:‘国君给儿子起名也真奇怪,好的配偶叫‘妃’,不好的配偶叫‘仇’,如今晋侯叫太子名‘仇’,仇的弟弟叫‘成师’,这兆示着要发生国,做哥哥的不是要被废了吗?’后来果然如师服所言。后来汉灵帝的两个儿子叫‘史侯’、‘董侯’,二子先后即位后,都被降免为诸侯,与师服所言极为类似。先主讳‘备’,其字训释为‘具’,后主讳‘禅’,其字训释为‘授’,如同说刘氏已具备了,应当授与他人。这要比晋穆侯、汉灵帝给儿子取的名字还要不祥。”后来宦官黄皓权宫中,景耀五年(262),宫中大树无故自己折断,谯周由此深为忧虑,苦于无人可与交谈,于是在柱子上写道:“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其意是说曹的意思是“众”魏的意思是“大”众而且大,天下之人就当聚会一处,具备而转授,怎么还会有立国为皇呢?蜀国灭亡后,都以为谯周的话得到应验。谯周说:“这虽说是我自己推论寻思的,然而这种推断有所本因,是从杜琼的说法出发衍化光大而来的,并无神秘的灵感和超异常人的地方。”

  许慈传,许慈,字仁笃,南人。他从师于刘熙,精通郑玄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三礼》、《诗》、《论语》。建安年间,他与许靖等一道由州到达蜀地。当时还有魏郡人胡潜,字公兴,不知道他怎样来到益州。胡潜虽说学问并不渊博,然而他卓然出众强记过人,举凡祖宗制度礼仪、丧纪五服规程,他都了如指掌,举手即得。刘备平定蜀地,其地方历经丧破坏,学问之事久废不举,于是聚集法典图籍,淘汰各家学说,许慈、胡潜同为学士,与孟光、来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当时正是百业草创之际,动辄就引发不少疑议,许慈、胡潜互相争胜攻击,忿争毁谤,声俱厉,两人之间书籍从不互通有无,有时还寻衅厮打,以此震慑对方。他们夸耀自己贬抑他人,以至达到如此程度。刘备怜惜他们如此情形,于是会集百官,让演员假扮他们二人模样,仿效他们相互控告对方的情形,饮酒奏乐,以此演出来开心,起初各自据理争辩诘难,最后则刀杖相攻,想借此演出情景来感悟他们。胡潜去世在先,许慈在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至大长秋后才去世。

  他的儿子许勋承传他的事业,也作了博士。

  孟光传,孟光,字孝裕,河南洛人,汉代太尉孟郁同族后人,汉灵帝末年官为讲部吏。汉献帝迁都长安,孟光于是逃避蜀地,刘焉父子以宾客之礼接纳了他。孟光博物知古,无书不读,尤其专心致志于《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部历史,熟悉汉代典章制度名物掌故。孟光喜欢钻研《公羊秋》而讥刺左丘明,常常与来就此二传内容争论不休,孟光常大声强争。刘备平定益州,任命孟光为议郎,与许慈一同掌典礼法制度。后主刘禅继位后,孟光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升为大司农。

  延熙九年(246)秋,颁行大赦令,孟光当众责问大将军费祎说:“所谓大赦,是偏枯之物,并不是贤明之世所应该施行的。敝衰穷极之世,万不得已之时,然后才可暂且施行一下而已。如今主上仁慈贤明,百官各适其位,有什么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多次施行这种非常的恩典,以此来惠顾那些作恶之人呢?况且如今盗贼猖獗,而原宥那些有罪之人,这样作上犯天时,下违人心。老夫已是朽腐之人,不明达治国的根本,但私下认为此法难以维持长久,岂是人们瞻仰其高美、企望其明德之人所为?”费祎只是恭敬地道歉而已。孟光对时弊的指责,大多都是这样,故此执政的重臣们,心里都不喜欢他,而他的爵位也得不到升迁,每当直言时他无所顾忌,被当时的人所怨恨。太常广汉人镡承、光禄勋河东人裴亻隽等,年龄、资历都在孟光之后,但却登居孟光之上的高官之位,其原因即在此处。后辈文士秘书郎谷阝正多次咨访孟光。孟光问谷阝正太子学习攻读的什么书以及他的情好尚如何,谷阝正回答说:“虔诚恭敬地侍奉双亲,早晚从不马虎,有古代世子的风范;接待文武百官,一举一动都依据仁恕之道。”孟光说:“像您所说的东西,是普通的人家都具有的,我现在所问的,是想知道他的权变谋略智虑气度怎样。”谷阝正说:“作为世子的处世原则,在于继承君父的志向,使双亲娱,既不能有所妄自行动,又必须将智慧与气度深藏不,权变谋略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来,此类东西的有无,怎能预先准备呢?”孟光明白谷阝正慎重得宜,不是随便讲,于是说:“我好讲直话,无所顾忌,每每弹劾揭利弊,为人们所怨恨厌恶,我心里明白您也不太喜欢听我的话,但我的话有道理。如今天下未定,智谋是最重要的东西,智谋虽然来自天,但也可以通过努力而获得。这就是为什么世子读书,不能仿效我们那样去尽力增添知识以备咨询、像博士那样深入研究策问讲习去求取爵位的原因。而应当获求最重要的东西。”谷阝正极为同意孟光的观点。后来孟光因它事被免官,年九十余岁去世。

  来传,来,字敬达,义新野人,来歙的后人。他的父亲来,是汉朝的司空。汉末大,来跟随姐姐投奔到荆州,他的姐夫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儿,所以刘璋派人接来黄琬的子,来于是随从姐姐进入蜀地,常常作刘璋的宾客。来涉猎书籍,精通左氏《秋》,尤其精通《仓颉篇》、《尔雅》的训诂学,喜好校正古籍文字。刘备平定益州,让来代理典学校尉,及至册立太子,又任他为家令。后主刘禅继位,来为虎贲中郎将。丞相诸葛亮驻守汉中,请来前往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因过失而被罢免。诸葛亮去世后,来返还成都任大长秋,再次被罢免。后又逐渐升迁为光禄大夫,又因过错而被免职。他前后多次被贬削,都怪他说话毫无节制,举止违反常理。当时孟光也因为不慎重保守机密,不合时议论朝政,然而比来还要厉害。只因二人都是宿儒学士而被人见重。来出身于荆楚名族,又是东宫的老臣,受到特别优待,所以被罢免后还能再次起用。后来又让来作执慎将军,是想要用责任重大的官职让他自己警诫约束自己。景耀年间,来九十七岁去世。他的儿子来忠,同样博览经学,颇有来的风范,与尚书向充等都能协助大将军姜维。姜维很赏识他,用他作参军。

  尹默传,尹默,字思潜,梓潼郡涪县人。益州地区的学者都崇尚今文经学而不喜欢章句之学的古文经学,尹默知道他们的学问不渊博,于是远游到荆州地区,师从司马德、宋仲子等学习古文经学。他对诸经史都很精通,又专心探研左氏《秋》,自刘歆条例而下经郑玄、贾逵父子、陈元、服虔的注解,他都诵述讲解,不须参看书本。刘备平定益州,兼作益州牧,任命尹默为劝学从事。及至册立太子,以尹默为仆,让他用《秋左氏传》教授后主。后主刘禅继位后,任命尹默为谏议大夫。丞相诸葛亮驻守汉中,请他前往为军祭酒。诸葛亮去世后,尹默回到成都,被任为太中大夫,去世后,其子尹宗继承他的学业,为博士。红

  李譔传,李譔,字钦仲,梓潼郡涪县人。李譔的父亲李仁,字德贤,与同县人尹默一起远游到荆州,师从司马徽、宋忠等学习。李譔完全继承了其父学业,又从尹默学习经义名理,五经、诸子之学,他无不广泛浏览,加之他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器具,他都认真探研。李讠巽起始为州书佐、尚书令史。

  延熙元年(238),后主刘禅册立太子,以李讠巽为庶子,升任为仆,后调任为中散大夫、右中郎将,仍伺候太子。太子因为他知识广博,故十分喜欢他。然而李譔为人轻佻,喜欢嘲戏耍人,故此人们不敬重他。李讠巽平生著有古文《易》、《尚书》、《诗》、《三礼》、《左氏秋传》、《太玄》诸书的《指归》,都以贾逵、马融之说为准则,而异于郑玄之说。他与王肃相隔较远,故王肃起初没有看到他的著述,然而他们的见解颇多相同之处。李讠巽于景耀年间去世。

  当时还有汉中人陈术,字申伯,也博学多闻,著有《释问》七篇、《益部耆旧传》和《益部耆旧志》,曾历任三个郡的太守。

  谯周传,谯周,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人。他的父亲谯山并,字荣始,研究《尚书》,兼通诸经书和河图谶纬。州郡征召他,他都不理睬,州里到他家里任请他为师友从事。谯周幼年丧父,与母亲、哥哥一起生活。成人后,酷爱古籍,笃志好学,家里虽然贫困但他从不留心治理产业,诵读典籍,欣然自乐会心而笑,废寝忘食。他研《六经》,尤其擅长草写书札。他十分熟悉天文,但对此不怎么留意;不太喜爱诸子文章,故不遍视阅览。他身高八尺,衣着外表简朴,本诚实无矫饰,虽然没有随机而发的应变辩论的口才,但却很渊博聪明内心反应敏捷。建兴年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用谯周为劝学从事。诸葛亮死于魏国境内的军营中,谯周在家听到消息后,马上前往奔丧。不久便有诏书止人们奔丧,只因谯周动身迅速行走很快才得以到达。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升谯周为典学从事,主管州中学者。后主刘禅立太子,以谯周任仆,后调任为家令。当时后主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上疏进谏:“过去王莽败亡,群雄四起,占州据郡,均想篡国,于是贤才智士选择归附自己所仰望之人,未必看其人的势力和地盘的大小,只看他的德行的厚薄;所以当时的更始帝刘玄、公孙述及其他拥有大批军队的人,多已占有广大的土地。然后他们都放纵情,而不修德施仁,游猎吃喝,而不怜惜民物。

  世祖光武帝刘秀刚进入河北,冯异等便劝他说:‘应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于是认真审理冤狱,节俭饮食费用,行事遵守法度,故此北州百姓赞颂他,声誉传播四方。由是邓禹自南来归附光武帝,吴汉、寇恂没有见过他,闻听到他的德行,便用计策获得渔、上谷,以骑兵前往广阿接光武帝。其余闻风仰慕世祖风采德行前往归附的还有邳肜、耿纯、刘植等人,甚至抱病带着棺木者、身背婴孩者,都不可胜数,故此光武能由弱小而强大,杀王郎、并铜马军、挫败赤眉军,而建成帝王大业。进入洛后,曾要微服外出,车马已驾好,铫期进谏说:‘天下尚未安定,我的确不愿您常常便服出行。’光武当即命令把车赶回去。

  征伐隗嚣时,颍川的强人起来造**,世祖回到洛,只派寇恂前往平,寇恂说:‘颍川人知道你远征,故此那些猾者起来反叛,他们不知道您已回到洛,恐怕不会马上归降。陛下亲自率军前往,颍川贼人们必定会马上投降。’光武于是前往颍川,其结果正如寇恂所言。所以他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想要微服外出也不敢,至于紧要的事情,想要安静下来也不行,所以帝王想要修养道德都是这样做!因此《易传》有言:‘百姓不是白白地来依附。’古人的确将德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今汉室遭受厄运,天下三分鼎立,正是英雄智士渴盼明主的时候。陛下天至孝,居丧超过三年,每每谈及还要流泪,就是曾参、闵子虔也不及您。礼敬贤士任用贤才,使其各尽所能,治理国家超过成、康之世。所以国内团结统一,官民协力齐心,其功德不是我所能说尽的。但为臣对您还有更大的愿望,希望您干出他人干不到的事。拉拽重大的东西,担心的是力量太少;克服巨大的困难,担心的是好办法不多。承祀宗庙之人,不只是为了自己的福。。,而是要教化百姓顺从天意。至于四季的祭祀,有时没有亲自前往;而池苑游览,却常微行出入,为臣虽然愚劣,内心极感不安。心有忧虑身负重责的人,没有闲暇去寻求欢乐,先帝的遗愿祖上的功业没有完成,确实不到享乐的时候,惟愿陛下减少乐官,减去后宫的增添设置,只应维护先帝在世时的规模,以行动来教育子孙节俭。”于是谯周被调任中散大夫,仍侍奉太子。当时军队频频出战,百姓劳苦不堪,谯周与尚书令陈祗讨论此事的利弊,退朝后写成文章,名为《仇国论》。文中说:“因余之国是个小国,而肇建之国是个大国,他们一起争夺天下成为仇敌。因余之国有名高贤卿的人,向伏愚子请教:‘现在国事未定,举国为之心,古代有例,弱能胜强,不知采用什么措施?’伏愚子说:‘我听说,强大且无什么困难的国家常常不作努力,弱小且有困难的国家却常常想把事情办好;经常松懈不奋发努力就会发生动,努力把事情办好则国家太平;这是治国的常规。所以周文王爱护百姓,以少胜多;越王勾践抚恤人民,以弱胜强。这就是古人以弱胜强的办法。’高贤卿说:‘过去项羽强大而刘邦弱小,经常争战,没有宁息,但项羽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双方收兵让人民休养生息。张良以为民心稳定之后,就难以使他们发生动摇了,于是派兵追击项羽,终于将他击毙,难道一定要按文王的办法办吗?肇建之国正陷入麻烦之中,我乘此机会,攻陷它的边境,使它更加困顿而最后消灭它。’伏愚子说:‘在商、周之际,王侯世代沿袭传递,君臣位置历久不变,人民习惯于这种统治秩序。深的东西很难拔出来,坚固的东西很难移动开。处于这种历史时期,就是汉高祖持剑策马也不能取得天下。当秦国废除诸侯世袭实行分封郡县后,百姓不堪劳役,天下分崩离析。有的一年换一个国君,有的一月换一个公侯,鸟惊兽骇,不知所从,于是豪强并起纷争天下,虎裂狼分,行动狠的得到的就多,竞争缓的就被并。现在我们和肇建之国都传袭王位,并非秦末混乱之世,而是六国争霸之时,所以可以像周文王那样,却不能如汉高祖所为。百姓疲惫劳苦则是动的预兆,在上者傲慢在下者暴横则是土崩瓦解的雏形。谚语说:‘与其数而不中,不如看准再拉弓。’所以聪明人不为很小的好处而抬眼,不为似是非是的东西而移脚;时机合适再行动,合于天数才成功;故此成汤、周武王的军队,不必开战第二次就取得全胜,其成功原因就在于不使人民过于劳苦和审时度势。如果穷兵黩武,必然造成土崩之势,倘若遇上危难,即使有智深谋远之人也没有办法。至于变幻无穷,出入无阻,横渡飞驰,越山跨谷,不用舟楫就可渡过孟津,我乃愚拙之人,实在难于做到。’”后来谯周升为光禄大夫,爵位仅次于九卿。谯周虽然不亲躬政事,而以儒者的品行受到礼遇,后主刘禅常就国家大事向他咨询,他则一一引经据典给以答复,而一些求知好奇的后生也向他请教一些疑难问题。

  景耀六年(263)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平,百姓慌乱动,纷纷逃避山林,严不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高山险阻,容易守御,可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治和自然界一样,大的能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由此可见,魏国能够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与其向小国称臣,不如向大国称臣;与其遭受两次屈辱,不如忍受一次屈辱。再说如果投奔南中,应该早作准备,才能有所凭依。现在大敌当前,灭亡在即,底下的人心,不能保证没有坏变,恐怕出发之,就会发生不测之变,还能等到您到南中吗?”大臣中有人反诘谯周说:“现在邓艾不远了,假如他不接受你的投降怎么办?”谯周说:“如今东吴还没有归附魏国,形势迫使邓艾不得不受降,受降之后不得不礼遇。如果陛下降魏,魏国不封陛下的爵位土地,谯周自当请命亲到魏国首都,用古人的道义为您力争。”众人没有谁能驳倒谯周的主张。后主仍在犹豫想奔往南中,谯周上奏说:“有人说陛下因北兵深入我境,有想往南中的打算,为臣为此不安。为什么呢?因为南方是僻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平时我们没有得到他们什么物力人力的供给,他们还想反叛。自从丞相诸葛亮南征,大兵境相,没有办法他们才俯首归顺,自此而后才纳官税。我们用来供养军队,与他们之间结有怨仇,故此他们是让国家发生灾祸的因素。现在因为无路可走,而想前往依靠他们,恐怕他们再次反叛,这是其一。北方魏军所来,不仅是夺取蜀地而已,如果我们南奔,他们必然乘我们退败之势,随后穷追,这是其二。如果奔投南方,对外得抵拒魏军,对内则供给衣服车马,费用增加,又无其他地方可以征收钱财,于是必然更加征耗各少数民族的财物,加速他们的反叛,这是其三。过去王郎假冒太子在邯郸称帝,当时世祖光武帝正在信都,受王郎的威,打算放弃信都、和成二郡而返归关中。邳肜劝谏他说:‘明公若西还关中,则邯郸地区的人民不肯捐弃自己的父母,背弃城主,而千里之遥为您服务,他们背叛您是必然的。’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攻破了邯郸。现在北军进,陛下南行,恐怕邳肜当年所言要在今天应验了吧,这是其四。愿陛下早打定主意,归降魏国可获封地、爵位,如果南奔,待山穷水尽再向人家投诚,那么灾祸就更大了。《易经》有言:‘亢字的涵义,是指只知道进取而不知道退失,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知道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难道只有圣人如此吗?’所说的就是圣人知天命而不苟且,此为必然。所以尧、舜因为自己的儿子无德才,知道天命要将天下授与他人,于是就寻找能接受天下的人。儿子虽然不贤,灾祸尚无萌芽,而把天下授给上天中意之人,灾祸还能产生吗?!所以微子以纣王庶兄的身份,将自己反绑,嘴中含着玉璧投降周武王,难道他乐意这么做?不得已而已!”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氏没有受到杀害,蜀国也没有受到屠戮,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此时晋文王司马昭为魏国的相国,因为谯周有全蜀归附的功劳,故封谯周为城亭侯。又下诏书征召谯周,谯周动身到汉中,因病不能前往。

  咸熙二年(265)夏,巴郡人文立从洛返还蜀地,路过汉中拜见谯周。谯周在谈话之间,给文立在木版上写道:“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说的是司马,月酉者指八月,至八月司马昭果然死去。西晋立国后,多次下诏到当地官府,要他们送遣谯周。谯周于是抱病上车前往洛,泰始三年(267)才到。因为他的病未愈,被拜任为骑都尉,谯周自己上书陈述自己无功而受封,请求朝廷收还爵位和封地,皇帝并不答允。

  泰始五年(269),我曾作本郡中正,政务完事,请求离官还家,前往与谯周告辞。谯周对我(陈寿)说:“过去孔子寿七十二岁,刘向、扬雄七十一岁去世;今年我已七十岁,或许活不到孔子的寿龄,但活到扬雄、刘向的年龄是完全可能的,恐怕过不了后年,我必定长辞人世了,再也不能相见。”我怀疑谯周是凭术数知道这种事,而借此话表示出来。

  泰始六年(270)秋,谯周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因病重而没有到职。当年冬天谯周去世。他的著述,计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书共一百多篇。谯周有三个儿子,谯熙、谯贤和谯同。小儿子谯同喜爱他父亲的事业,也具有忠厚质朴的德行,曾被举为孝廉,任为锡县县令、东宫洗马,但对朝廷征召一概不应。

  郤正传,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祖父郤俭,汉灵帝末年任益州刺史,被盗贼杀害。时逢天下大,故此谷阝正父亲谷阝揖便留居蜀地。谷阝揖为将军孟达的营都督,随孟达投降魏国,作中书令史。郤正原名郤纂。他年少时即父死母嫁,茕茕孑立,但安贫好学,博览坟、典古籍。

  郤正二十岁就写出很好的文章,入宫作秘书吏,转调为令史,升为秘书郎,直到秘书令。郤正秉淡薄名利,而尤其酷爱文章,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傅毅、张衡、蔡邕之辈的文、赋,到当代的优秀书、论,举凡益州藏有的,他都百般搜求,大都过目诵读。他在宫中任职,与宦官黄皓相邻而处,长达三十年之久。黄皓从卑微到显贵,威权,谷阝正既不被黄皓喜欢,也未引起他的憎恨,所以谷阝正的官位虽未超过六百石,但也没有遭遇过什么祸患。郤正学习先辈儒者,借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臆,其文名为《释讥》,是继崔马因《达旨》后的又一篇此类文章。其辞道:“有人规劝我说:‘从前代的记载得知,事业与时机相联系,名位与功绩不可分,然而名位与事业,是前哲首要的事情。所以创制国家的制度规则,不乘一定的时机是办不成的;要想声名传后世,没有功劳是做不到的。名位须有功劳才显赫,事业要待时机才成功,身死而名随之而亡,这是君子引以为的事。所以通达知命者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钻研它深奥而微妙的道理,观察自然的变化,分析社会的兴衰。辩才之人游说四方,智慧之人寻机应变,智谋者谋策划略,武士则奋武扬威,风云际会,千变万化,度势审时,求为世用,小事忍让而大事显能,公而忘私,虽有小曲而求大直,最终成就辉煌的事业。如今天下三国鼎立,刚正气未伸,四海之人,遭受祸难,感叹道义之沦落,怜悯百姓之颠沛,这正是圣贤拯救百姓、志士建树功业的时候。

  你以高超的才干,美好的品行,广见博闻,留意道术,无远而不达,无幽而不显,身取命,掌管机密,出入宫廷,为国家之喉舌,朝中为官历经九考而职位不移,有进无退,探究古今真伪,考察时政得失。虽说你也能不时献一策、偶尔进一言,尽自己的职责,安慰自己所得的俸禄,但未能竭尽忠心,披肝沥胆,进献忠直,拯救百姓,使我辈草鄙之人也能仰知您的大名。何不放慢车速,掉头转轨,使您的车马轻松晏然,任意而行。纵马往前,须审定水之深浅而决定渡河的办法;寻上光明大道前进,播下秋兰以芳香人间,掖助我辈以展拓宏图,这也是一种盛事啊!’“我听后叹息说:‘呜呼,竟有如此说法!人心不同,就和人的面貌一样,你虽然容颜光彩,漂亮丽,但管窥蠡测,保守成见,不可与你讨论辽阔大地的界线,说明万事万物的要义。’“有人仰面扬眉贸然地说:‘此话怎讲,此话怎讲?’“我回答说:‘虞舜警惕当面赞同自己的人,孔子厌恶用心取悦自己的人,他们所言,很合我心意,我现就你提出的问题试以阐释。在远古鸿荒时代,民智未开,人类社会刚刚起始,三皇接受上天所赐,五帝验应祥瑞之兆,及至夏、商时期,遵循前人的典章制度。姬周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嬴政惨,兼并天下,于是风起云腾,世,恶横行,巧诈萌发。有人伪装掩盖对敌人的仇恨,有人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名利,有人玩阴谋以要挟主上,有人以奇技巧来抬高自己,背弃正义而崇尚恶,抛离正直而亲近谗佞,为人无永恒忠心,处世不坚持节义,所以商鞅所立法规无用而恶并作;李斯所定法治失效而诈四起;吕不韦势力显赫招来灭族;韩非子理论受用而自身受刑。这都是什么缘故呢?利益使人心动,荣宠使人企羡,耀眼夺目的龙形图纹,雍容华丽的车马服饰,侥幸苟得,就高兴得辗转反侧,,恣意妄为,然而车未动铃未响而身死辕下,院未进房未住即梁柱倾覆。

  上天收其灵魂,大地夺其福寿,人来吊丧,鬼砍其首。刚刚上到高冈,终而葬身深谷,早晨尚容光焕发,傍晚即枯死成鬼。所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惧债孽,超脱尘世,隐居安贫,有如泥路上拖着尾巴的乌,也不要浊世的好名声。如此之人难道是轻视君主忽视百姓,而不理时务吗?《易经》载有对人们行动的预测警诫,《诗经》记着对处世平和恭谨的赞扬咏叹,这都是上天的指令而客观规律使之然也。“‘自从我大汉王朝应天时顺民意,政治昌隆,有如的光明,俯察地理,仰视天文,传播皇家恩泽以哺育百姓,推行德治教化使风俗正淳,君臣有秩,各守其职。皇上有从谏如的宽阔怀,臣下有救匡扶正的尽职之心,官吏无虚华不实的荣宠,百姓有自己某一种好的品行,勤勉道德修养,崇尚处世忠义。然而世事发展有高也有低,万物生长有兴盛也有衰败,有声响亦有静寂,有光明即有黑暗。繁盛的春天为萧杀的秋天所接替,寒的冬季又被春天所抑却,太阳消逝而月亮升起,月光暗失而阳光启明。冲帝、质帝短寿夭折,桓帝、灵帝朝纲坠败,于是英雄云集,豪杰四起。户户有不同议论,人人怀不同谋计,所以合纵连横的说客陡然披襟,猾狡诈的人物暂时鼓舌。“‘如今天纲已废,德政在西土建立,光大祖先宏伟的威仪,赐予官吏爵位,推行五教以移风易俗,修养九德来拯救百姓,四时有序恭敬地祭祀宗庙,尽心辅佐使政治实现王道。虽说割据的天下尚未统一,冒牌的君主没有分辨出来,但圣人早有训诫,均平合理则天下无贫,故此朝廷上君臣协调洽好,则会得到社会上黎民百姓的欣拥戴,动则依据法度,静则循规蹈矩。英俊壮美,这是伟人之气度;有过必改,这是颜回的德行;政事有条不紊,冉有、子路曾这样治理国家;鹰扬鸷腾,伊尹、吕尚曾如此创建事业。总集群贤智谋,听取薛公三计,运用张良、陈平的秘计,努力地为国事操劳,援引贤能人才都来不及,哪得闲暇去修整杂乱污秽地方的枯竹!“‘我没有什么才干,在朝中二十多年,献身皇朝,全靠自己的忠心。

  喜好大海的宽深,赞叹嵩山的高峻,听说孔子赞扬子夏,感受到乡校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象平仲善于调和鼎镬,增加美味而去掉不好气味,所以我冒昧昏庸的话语,时时也有被采纳的成分,就像人们在市闾中可以考察政治的得失,田野游戏的儿童的唱,或许也能增加国家的福祥,尽力规谏。如果有所采纳,是自己的昏。。符合圣上高明,进而应得灵验,如果自己的意见未被接受,这是自己的义务,退而守着自己的愚见而已。进退听任天数,不矫饰不欺上,顺而为乐天知命,有什么悔恨之处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入朝几十年而没有黜出的原因,有权位却如没有权位。狷狭的屈原认为唯我独醒,以醉态混世的渔父却在世上随波逐,柳下惠自甘屈辱的打算是多么腐臭,伯夷、叔齐高傲的怨恨是多么狭隘。谏言被接受不以为有所得,建议未合意不以为有所失,有所得不立即停歇,有所失毫不悲伤,不以自己的喜好厌恶而轩轾前后高低,不沽名钓誉以获取利禄,不推过失而担心受黜。有何责备需要解释?有何赏赐值得可惜?又有何方之排何直之入?二十七年居朝未移,诚然有我自己坚守的道理。“‘如今朝中人才堆积如山,英杰成群,如同小鱼潜游于大海,小鸟飞落在邓林,飞鸟离去不显得少,游鱼来了也显不出多。况且太阳在唐虞时代有所幽暗,月亮在殷商时期有过应验,禹在盱求助于上天而洪水平息,成汤在桑林向上天祈祷而甘霖滋润。行、止有一定的规律,开、闭有一定的时间。我的先师留下训诫,要不怨不尤,听任天命,我还有什么可说?话说完了路走到了,我得返归初衷,整理前人的三坟五典,寻绎孔子的思想华,用微的语言来传衍大道,以先人为楷模而守定规则。赞赏叔矻的优游自得,羡慕疏广的功遂身隐,收住仕途的脚步返归田园,泛舟江湖以安度白发晚年,身处蜗室有自乐,远离尘世可避祸。只是我心尚未安稳,担心晚年道途泥泞,故仍要激励自己发愤,坦请受爵命。古代九方堙善识马的内在华,秦牙善察马的外表体形;薛烛善鉴宝剑而扬名,瓠梁善于高歌而斐声。

  齐国食客学鸣救护田文,楚国食客凭偷技保卫楚境;雍门周鼓琴以阐释真理,韩哀善驾御而天下驰名;卢敖翱翔于玄阙,若士飞身而入云。我确实不具备这些人的特技,故此仅以默然静守而求得无祸安宁。’”

  景耀六年(263),后主刘禅采纳谯周的计策,派使者向邓艾请降,降书即为谷阝正所写。次年正月,钟会在成都反叛,后主东迁洛,当时十分混乱仓猝,原蜀国大臣没人跟随保护后主,只有谷阝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张通,舍下自己的儿老小只身随后主前往。后主靠谷阝正的开导指教而事事合宜得体,没有引起什么缺失,于是感慨长叹,悔恨对谷阝正的了解太晚了。当时人们对此十分嘉赞。郤正被赐爵关内侯。泰始年间,谷阝正被任命为安县县令,升为巴西太守。泰始八年(272),皇帝下诏说:“谷阝正过去在成都,困苦颠簸之中能坚守节义,不背忠心,升官重用后,又能尽心政事,颇有政绩,故任命他为巴西太守。”咸宁四年(278),谷阝正辞世,留有著述计诗歌、论赞、辞赋等,共一百余篇。 Www.DAgeXS.cOM
上一章   三国志   下一章 ( → )
大哥小说网第一时间免费为用户更新作者陈寿精心创作的小说三国志未删节完整版全文阅读,提供三国志最新章节在线阅读,小说完全免费无须注册,页面没有弹窗,喜欢就与你的朋友分享吧。